万人丛中一回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恋上你看书网630xiaoshuo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史进与虞允文从夷播海赶到碎叶城时,岳飞已经领兵杀向了忽毡城,于是两人拜见了留守的西域宣抚使薛弼。
史进的任务是接管一万余自发投军的都播人与乃蛮人、就地训练之后,再行加入战场。
前往北海时,虞允文是负责考察北海以及流入北海的诸条河流水系的,然而这一次,王伦却给了他一个行军参军的名头,由薛弼负责指定具体事务。
国朝有参谋制度,“参军”有几分类似后世的政委,汉军中“参军”一职下设到“都”一级,所以参军既是一个都的三把手,还要负责本都接收军令、一应物资粮草发放、战利缴获以及军功核实,同时还要负责本都士兵的家书往来、心理辅导等诸多杂务。
再往上,似岳飞这样的统帅,帐下的参军人数就高达数百人,有专职负责粮草对接分配的、有负责与朝廷政令来往的、有负责诸军之间军令通畅的、还有负责后勤粮草管理押运的。
毕竟不是所有的战事都会有这么大的规模,就有一部分参军需要临时抽调,这些参军往往有本身的职务,在战时被抽调做一下兼职,故而称为“行军参军”。
虞允文就属于这种情况,他算是翰林院外派考察官员、临时派往岳飞帐下协助与军事相关事务,在外人看来,这家伙就是朝廷派来镀金的。
薛弼听说过虞允文,毕竟虞允文的父亲也是江西行省布政使这样的封疆大吏,而且虞允文本人是少有的、被皇帝直接点名进入国子监太学进修、然后进入翰林院的朝廷官员子弟。
本朝不设荫官,官员子弟想要做官只有参加吏员考试这一个途径,或者托关系送到军队赚取些军功,所以薛弼没有怀疑虞允文的能力,因为若是虞允文没有能力,皇帝也不会这么重视,朝廷一干重臣们早就反对开了。
与虞允文简单交谈之后,薛弼就写了一封临时调令,让虞允文负责史进这一军的军令对接工作。
简单来说,虞允文要负责史进这里的军令文书接收、整理工作,同时用自己的文采,将史进的命令发为公文或者露布。
显然聪明的薛弼一下子就摸清楚了王伦派虞允文前来西域的用意,不就是让这个年轻人熟悉军务么?那就给他这个机会。
史进这一次西来,是带着副将陈达以及五原府的部分属僚的,为的是短时间内迅速接管这一万多草原民兵,方便快速将上下的军官体系建立起来。
虞允文这一路上多受史进照顾,与史进的部下都厮混得熟悉了,他本人又不是高高在上的性格,所以很快就融入到了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当中。
虞允文是四川人,说着一口蜀音严重的官话,在北海时也学会了些达靼语,这是一种与回鹘语很接近的语言,由于口音严重,虞允文与都播人、乃蛮人沟通时,一句话往往要反复说好几遍。
他觉得挺有趣的,因为抛开了最初的戒备心理与隔阂后,这些都播人与乃蛮人其实是挺容易打交道的,大概是平日里生活在漠北的山林之中,缺乏与外人沟通的机会,这些牧民们性格普遍都很豪爽,没什么多余的心眼儿。
史进则是长期驻守在漠南,也学会了如何与草原牧民们打交道,也不需要多么严格的军纪,只要严明了奖赏制度,做到最基本的公正,一些稍微违反军纪的行为,史进也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